∥婚俗∥潑水的習俗應該要保留嗎?

/
0 Comments

 圖片來源:http://ppt.cc/JrZs



Post by  浴巾

 



圖片來源:http://ppt.cc/-2qN


最近有一個知名家具的廣告,裏頭提到一句話:
不要潑水,女兒是我們家的,永遠是我們的!









也有藝人的婚禮,女方的父母堅持不依禮俗潑水,強調嫁出去的女兒依然是寶,絕不是潑出去的水,娘家永遠是她的後盾


















圖片來源:林莉婚紗提供

 

開始,很多人對傳統婚俗的「潑水」有另一種新的做法,女兒永遠是我們家的,即使是嫁出去了,還是可以常常回來看爸媽。於是,許多人嫁女兒的同時,也就省略了「潑水」這個動作。

先來看看「潑水」的含意是什麼。
客家人生養女兒,有這樣的一句俗諺:
嫁出去介妹兒,潑出去介水(涂春景《形象化客話俗語 1200 句》P.210)
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覆水難收。早期客家人的想法是生女兒將來是要嫁出去姓別人的姓,百日之後也是入別人家的神主牌,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-難收回,更不喜歡嫁出去後,再回娘家來拿東西,會被親戚輕視這樣像是小偷一樣的行為,被稱為妹仔賊(黃永達《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》P.198)
女兒嫁出去之後,也好像跟原本的家庭變得很生疏一樣,而有這樣的一句話:
有錢莫放外家邊,到時討到頭偏偏(曾彩金《六堆人講猴話》P.27
女兒如同是另一家人生養的一樣,連存的錢都被勸說不要放在娘家,以免最後被娘家花光,要不回來。如此,父母防女兒;女兒防父母,使得客家人有著更嚴重的重男輕女的觀念。

而閩南人對於潑水的習俗,則是表示「水潑落地無反悔」。意思上與客家人的用意很相像,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,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以過問。因此,最近在婚禮習俗上,常會跳過潑水這一項。就是想讓女兒知道,妳不是潑出去的水,不是從此就是別人家的,跟原生家庭斷了關係一樣,隨時,想回來,爸媽永遠歡迎妳。
















圖片來源:http://ppt.cc/-2qN

但除了跳過這個潑水習俗外,也有人是將潑水的動作,轉化為一種叮嚀跟祝福。而用不同的潑水器皿也代表不同的涵義,像是臉盆是保護女兒在夫家不被洗臉(修理、挖苦、羞辱);使用飯碗潑水,是提醒女兒以後娘家的重擔不需妳來扛,而要開始學著捧夫家的飯碗,學習怎麼為人妻、人媳及人母。

若是能這樣想,其實也很棒,因為婚禮的習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,有許多觀念已不合時宜了,若真要探究,安床、辭祖拜別、遮米篩、潑水、放扇、拖竹青、施緣、踩破瓦、過火爐等,所蘊含的傳統觀念,其實大多是對新娘嫁入夫家的期待,存在著諸多性別不平等的意涵在裏頭。但若完全的摒棄,又會感覺缺乏儀式的婚禮,太過簡單,無法宣示身分改變來獲得親友們祝福,又或者無法滿足心靈層面的感受等。但是從傳統過渡到現代,婚禮已逐漸在改變。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片來源:內政部《現代國民婚禮:平等結合互助包容


小編覺得,婚禮的各項禮俗,就像是自助餐一樣,兩方可一起討論出適合及代表性的禮俗來進行,並不一定要照全餐的方式才稱得上是莊嚴正式,這樣反倒累壞大家。在顧及禮儀的同時,也要回歸到務實面上,最重要的是一家和樂,兩方才能皆大歡喜,千萬不要為了這些婚俗而傷了彼此的和氣。

最後,不論結婚時該不該潑水,都可以將之轉化為好的出發點。不潑水,少做一個儀式,父母與女兒的心裡都能舒服些,這也不失為節約水能源的好處之一,又或者是非潑水不可的話,就當做是幫車子洗塵,也是一種祈福,洗去一切的不潔淨。最後,還是要祝福大家在舉辦婚禮儀式時,都能順利完成。


相信小編,不管少做幾項都還是會幸福的!!




  
【若有侵權,請來信告知,將會立即刪除,謝謝】
您婚禮路上的好朋友 婚禮籌備平台 Wedding PASS
❤   (02)2394-5999


You may also like

沒有留言: